昨晚播出的《演员请就位》中,最后一张“S卡”尘埃落定
昨晚播出的《演员请就位》中,最后一张“S卡”尘埃落定,被温峥嵘拿走。其余七位分别为任敏、何昶希、丁程鑫、施柏宇、王锵、胡杏儿,以及黄奕。
在上一期中,被尔冬升称赞有影后潜质的辣目洋子、演技爆发的实力派演员倪虹洁等人皆与“S卡”失之交臂,而一位演技得到导演们一致批评的何昶希,却轻轻松松得到了这张选角特权卡。“李成儒怒怼郭敬明”的话题甚嚣尘上,部分辩论圈的人甚至为李成儒出了“辩赢郭敬明”的教程。
可以说,《演员请就位》第二季持续收割话题红利,这张引发综艺修罗场的罪魁祸首“S卡”,功劳不小。但也由此,节目组制定的“S卡”究竟标准在哪里,屡遭质疑。
有人认为是郭敬明钻了规则的空子,有人认为节目组没有提前商议好“S卡”的定义。
而最新一期里,郭敬明与李成儒剑拔弩张的态势暂时缓解,节目讨论重心有往演员身上偏移的迹象,被观众看好的温峥嵘顺利获得“S卡”。
借此,我们有必要讨论几个问题,S卡”发给何昶希对好演员是否公平?温峥嵘能否挽回“S卡”的含金量?在综艺节目里,“S卡”是否应当有清晰的定义?它到底该如何送,又该如何拿?
“S卡”有问题吗
《演员请就位》第二季赛制为了折射现实中的演员生态,首先邀请了制作人们进行市场定级,把40位演员划分为S、A、B三个级别。第一轮表演完毕,则由导演进行评级,“S卡”的获得者有优先挑选角色的权利,B级只能被其他等级的演员指定角色。
制作人是市场的角度,而导演则应是艺术的角度,这也是节目根据综艺逻辑设计的视角转换,以便于“将演员放到他应该待的位置上去”,从而讲出一个个满足观众期待感的综艺故事。刚开始,并未感觉这个赛制的不妥,直至郭敬明跳出来打了观众的脸。
郭敬明给了“S卡”三重定义:student、seed、special(学生、种子、特殊),解释了他发给何昶希的原因。
为什么郭敬明抢先一步解释,甚至搬出了自己经历的煽情故事,因为他显然明白将“S卡”发给何昶希是不会服众的,于是先发制人,堵住一部分争议。堵住了吗?显然没有。
陈凯歌最开始提出了质疑,接下来上场的演员董思怡向郭敬明询问“S卡”的标准,后来又受到了李成儒等人的接连反驳。
“S卡”的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由此发酵,但何昶希并非第一个有不同意见的“S卡”获得者。出演《少年的你》的施柏宇获得了赵薇的“S卡”,也被陈凯歌导演指出了台词以及表演方式不准确等意见。
四位导演皆有各自的审美偏好,达成审美共识很难,进而造成了郭敬明随心把“三好学生奖状颁给倒数第一名”这种情况发生。
如此看来,“S卡”是否是综艺赛制的漏洞?
其实不止《演员请就位》,每一个综艺节目都有相对应的“S卡”,它们看似存在漏洞,让观众中意的选手陷入危机,甚至导致“混子”选手获得优势。与此同时,它们也形成着游戏规则里的弹性部分,负责讲故事,甚至创造剧本里的华彩部分。
比如《说唱新世代》中,设置了一种“哔特币”的虚拟货币以完成日常消耗,除了舞台的淘汰规则,“哔特币”的多少也决定着选手的去留。
但“哔特币”到底怎么获得,节目很随性,黄子韬临时打赌打输了送出一堆“哔特币”,B-box赢了也能获得“哔特币”,篮球赛打赢的一方又得到了导演送出的“哔特币”……而期间缺少“哔特币”的人,也能得到其他Rapper们的慷慨解囊,赛程过半无一人因“哔特币”花没了而被淘汰。
“哔特币”的设计有漏洞吗?当然有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它确实贡献了无数搞笑名场面,而且为很多缺乏舞台经验的Rapper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。
还有很多例子:《中国有嘻哈》里导师和选手隔着大门互选的设计,也会流失很多实力不错的选手,但戏剧性也会更强;《演员请就位》中温峥嵘曾跃跃欲试想选男性角色,这就是摸到了赛制上的灵动之处;《创造营2020》中导师替学员选歌的过程虽然更加干脆明确,但也因缺少赛制弹性,使得节目无聊了太多,学员的性格也被掩盖。
因此,类似“S卡”这种定义不清晰的“漏洞”,反而是很多综艺节目特意设定的暗门。《演员请就位》虽说是演技竞技类综艺,但归根结底,它同样是一个生存游戏,而“演技”只是其中的某一个通行证。
综艺不是学校,一个从第一名到倒数第一名按部就班排排坐的节目,失去了观众的热情,对那些需要市场关注的好演员,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?
陈凯歌说郭敬明给何昶希的这张“S卡”是surprise,但每个综艺节目中“S卡”的设定恰恰是为了“surprise”的结果,意外与惊喜兼而有之。
当然,《演员请就位》中“S卡”应该设置得更加圆融一些,比如两位导演投票才能送出一张“S卡”,甚至点评嘉宾手握否决权,可以消掉一张导演投票等,更加丰富的赛制。如此,在可以有大把探讨以及辩论的空间的基础上,不至于出现根本无法自圆其说的人选,以及令观众困惑、令演员摇摆的无奈结果。
不过,一个完整的综艺编剧链条为“前期挖坑,中期补窟窿,后期再衔接”三个部分。正是由于上一期节目内容导致“S卡”含金量下降,《演员请就位》这档节目的意义遭到质疑,也就有了这一期的“找补”。
市场评级倒数第一的童星曹骏,向导演提出了自己到底还适不适合做演员这个问题。陈凯歌回应道,“我们只是遵守这个游戏规则,但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看重它”,对“S卡”进行了解构。
《演员请就位》成功了吗?
如此看来,“S卡”所带有的赛制弹性的部分成功调动了话题,郭敬明成了助推戏剧性的关键人物,陈凯歌也对市场等级评定有了新的解读。那么《演员请就位》就成功了吗?
不然。
其实综艺负责造梦,更得见众生。
观众的视角是由影像镜头提供的,镜头应当充满善意,而非制造事端。节目需要将自身的价值观渗透到每个操作环节里,在价值内核里讲一个好故事,而不是先摆出来一个“哗众”的故事,再让观众从中提炼价值。否则,会一步步失去节目的观众缘与生命力。
怎样的赛制才算是好赛制?答案有千百种,反正不是最公平的那一种,我们也知道无法做到尽如人意的公平。但节目的诉求与价值观必须有不可违背的原则,这样在赛制设定的过程中,起码有追求公平的商讨空间。类似“找存在感”的撒泼行为,节目中应当有可对抗的规则设定。
第二期的高热度,最终引向的都是郭敬明本人。而在节目里那么多位表演者中,你能瞬间想起谁?谁贡献了让你印象深刻的演技爆发的片段?即便是获得了“S卡”的何昶希,你还记得他长什么样子吗?
一个演技竞技类综艺,演员不能成为话题的赢家,又不能因专业素养获得任何优势,节目就是失败的。
《演员请就位》的镜头对准了“中年女演员无市场”“如何吵赢郭敬明”“爱豆演技公开处刑”等舆论话题。大部分演员在节目中,还是黑历史演员、过气演员、流量爱豆等一系列符号。
节目虽试图模拟真实行业生态中的抢角与竞演,但尚未见众生。
当然,《演员请就位》也进行了一些努力,比如正片之余,播出了一档《角》的谈话节目,让观众得以窥见演员的真实内心。
且在第三期中,出演《我是路人甲》的孙千与张海宇,以自然松弛、层次丰富的表演获得了导演们的一致称赞;曹骏、王莎莎、李智楠等成名早、戏龄长,却失去市场的演员也再次有了表演机会。第三期重置综艺叙事逻辑,焦点向演员本身偏移。
除此之外,那些演技出众也拿不到应得的“S卡”的演员,就只能受限于赛制处于劣势吗?
《奇葩说》的辩手杨奇函曾说,“综艺,纷繁复杂为综,出类拔萃为艺”。意思就是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里依然保持出类拔萃,那大概就是综艺节目的“天选之子”。
演技稚嫩的演员,除了努力提升磨炼演技之外,也应把握住综艺的独特场域,呈现自身独有的“角色感”,这亦是塑造角色的潜力之一。没有灵魂、怕出差错的乖演员,是抓不住镜头的。
演技过硬的演员不要担心遭遇“地狱模式”的综艺剧本,往往落至谷底,才能凭借实力赢得转机。毕竟,现实中确实会存在如郭敬明这样为好演员制造恶劣环境的从业者,当观众发觉让好演员留住他最想得到的角色,原来如此不易,才会对他们更加珍惜。
而“S卡”最终的定义是什么?它还能不能发挥价值?答案其实掌握在每个观众手中。